“今年我們連片種植的是1000畝小麥,播種這一塊采用北斗無人駕駛導航播種技術,水肥一體化技術,通過采用新技術手段,今年我們的目標產量是1200斤。”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和義說。
新安鎮屬于黃灌區,過去農業灌溉一直采用大水漫灌方式,水資源浪費較為嚴重。隨著“引黃滴灌”水肥一體化技術,給這里的農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,實現了節水增效雙豐收。“傳統的漫灌小麥,一般澆兩水,基本上用水近600立方米,但是我們采取黃河套區滴灌小麥種植這種方式,用水量減少,去年我們每畝用水用186立方米,每畝地節水將近420立方米。”王和義說。
黃河水通過蓄水池與智能過濾系統濾去泥沙、注入田間密布的滴灌管網,便能實現水、肥、藥的精準配比與定時定量輸送,這種顛覆傳統的灌溉方式,讓水肥利用達到極致。新安鎮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,共建設了大有公村、慶華村、新華村三片引黃滴灌項目區,面積覆蓋近3萬畝土地。
“黃河水澄清滴灌這個技術和傳統灌溉方式比起來能省一半水,通過滴灌帶可以用上實時水、實時肥,確保農作物要比傳統灌溉農作物長得好。以玉米為例,畝產基本上能提高200斤左右。”新安鎮黨委副書記、鎮長王澤亮說。如今,新安鎮積極探索節水新路徑,打好增效“組合拳”,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,為工業發展轉型、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力量。
“下一步,新安鎮計劃在長勝村利用廢棄磚窯,因地制宜把土坑改造成引黃滴灌的蓄水池,計劃在長勝村再建造一個大型蓄水池,能覆蓋2萬畝左右的土地,算下來我們四片的話就有5萬畝。”王澤亮說。